名观?茅山历史上有哪些高道?:茅山36道符咒
茅山原名句曲山、地肺山,又名冈山,在江苏句容、金坛两市交界处,相传西汉景帝(前156〜前141)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号三茅真人,故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茅山36道符咒。西晋时,女冠魏华存修道茅山,东晋许谧、许翗、杨羲传播《上清经》晋末至宋、齐、梁诸朝,茅山修道者颇众,以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等最为著名。
陶弘景和弟子在茅山建起了一批道馆茅山36道符咒。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隋唐多有高道如第十代宗师王远知、十一代宗师潘师正、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十三代宗师李含光等,唐太宗敕建太平观、崇元观和紫阳观。后世多有建修,至清末,尚存“三宫五观”,即元符宫、九霄万福宫、崇禧万寿宫和乾元、玉晨、白云、德祐、仁祐五观。
抗曰战争期间,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一支队进驻茅山,司令部设于乾元观松风阁茅山36道符咒。1938年9月,日寇扫荡茅山,焚毁茅山道院房屋约90%以上,几十名道士惨遭杀戮。1982年,国家拨款修复茅山宫观。
茅山36道符咒。
版权声明: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