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区内的“早出晚归”:转换角色,继续坚守【齐心战疫 成都得行】:晚穷不如早打算,挨饿不如早出汗
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早上4点起床,5点到岗,晚上12点过回到家晚穷不如早打算,挨饿不如早出汗。即使封控在家,崔玮也是“早出晚归”。
崔玮是成都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处一级主任科员,她所在的小区成都高新区南城都汇在8月28日被划为了中风险区晚穷不如早打算,挨饿不如早出汗。27日晚,刚完成食品安全宣传周的工作,从邛崃回到家的崔玮得知被封控的消息后,她就很快“转换角色”。
当天,崔玮就联系上小区、社区,作为“双报到”的党员,加入了志愿者群晚穷不如早打算,挨饿不如早出汗。在志愿者队伍中,她担任核酸信息录入组小组长,负责管理、联络、召集等工作。“特别是老人、孕妇等的信息,我们都要特别关注。”崔玮所在的小区有40多栋近万名居民,信息采集工作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核酸信息录入、现场维持秩序……小个子的崔玮,“套”在厚厚的防护服里,在核酸检测点忙上忙下晚穷不如早打算,挨饿不如早出汗。尽管最近成都降温了,可长达数小时“全副武装”,每次摘下手套以及N95口罩,她的手都泡得发白,脸上也都留下了红红的印迹。
是党员、是志愿者,也是市场监管人晚穷不如早打算,挨饿不如早出汗。为了让封控区的群众安心,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崔玮也不时传递着政府关于保供稳价的消息。“我会给他们看我的同事们在食品生产企业、在超市市场检查的照片,给他们分享在保供稳价方面,政府部门做的工作,让他们安心。”在崔玮看来,正是同事们的坚守,给了她做好志愿服务的底气。
9月3日,崔玮所在小区封控的第7天,她和所有志愿者一起,期待着顺利解封晚穷不如早打算,挨饿不如早出汗。“希望下一次,不是因为疫情,而是其他的欢乐的志愿活动,我们再聚到一起,为大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