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祭祀科仪

南渝先生:江西贵溪龙虎山天师府 福建泉州老君岩石像 福建莆田元妙观:道教表文

栏目:祭祀科仪 作者:网上道教符咒法事法术 时间:2022-10-27 09:05:27

宗教互联网-_符咒,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招财方法108种,十大符咒,法术大全,道教咒语,法事,法事超度,法事道场,道观符咒,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

江西贵溪龙虎山天师府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40公里处,原名云锦山,为著名的道教名山,被誉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仙灵都会,为道教正一派天师道之祖庭道教表文。全山共有山峰99座,山岩22座,风景秀丽。

龙虎山大规模修建道观,始于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道教表文。元代时,山上即有乾元观、玉清观、冲玄观、崇禧观、佑圣观、先天观、繁禧观等道观,规模较大。清代时达鼎盛,道教建筑遍及全山,共有大道宫10座、大道观81座、道院30余座。龙虎山的不少道教建筑后来毁于大火,今仅存天师府和上清宫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

龙虎山天师府位于上清镇西街,北靠西华山,南对琵琶峰道教表文。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宫观。现存天师府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 年),全名“嗣汉天师府”。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修,后毁于清康熙年间(1662 ~ 1722 年)大火。清同治年间再次重修(1862~1874年)。

天师府占地面积32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大小房屋共百余间道教表文。天师府内建有府门、二门、大堂,三省堂,味腴书屋、万法宗坛、灵芝园和百花园等,大体可分

天师府外观为前、中、后三个部分道教表文。前部主要建有府门、二门和大堂,是天师处理道务的地方。中部是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主要建有三省堂、味腴书屋和万法宗坛,其中三省堂是全府建筑的中心。后部建有灵芝园和百花园,为休息、娱乐的地方。全府的建筑按八卦图案排列,主体建筑三省堂居八卦中心太极。

展开全文

府门是天师府的正门,气势宏伟,面宽五间,门前有上清溪流过道教表文。府门两旁有白玉石麒麟一对,门上正中悬有“嗣汉天师府”匾额一块,门前的柱子上有楹联一副“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二门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所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共有六扇大门,分别绘有六尊门神,分别是秦琼、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金、单雄信道教表文。正中悬有“敕灵旨”匾额一块,两侧柱上刻楹联一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二门后的庭院内,有古井一口,称灵泉井或法水井。

大堂是历代天师处理道务的地方,位于二门庭院的后部道教表文。大堂面宽五间,堂中原悬有清康熙皇帝御书的“碧城”二字和乾隆皇帝御书的“教演宗传”匾额,现已毁。

三省堂又称私第,位居全府的中心,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院门前的门柱上题有楹联一副“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道教表文。”三省堂可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三部分。前厅为客厅,面宽五间,是天师会客的地方,现已改为天师殿。殿内有迎送石一块,还有“道契峻炯”、“仙派名裔”、“纳甲周呈”等三块大匾。殿内供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坐像。中厅又称狐仙堂,是祭祀狐仙的地方。中厅与前厅之间有天沟相连。后厅是历代天师念经、食宿、789

起居之所,现已改为文物陈列厅道教表文。中厅与后厅之间,有天井厢房等连接。现存的三省堂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

万法宗坛位于三省堂的西面,是历代天师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地方,门前悬有“万法宗坛”匾额道教表文。院内有一座正殿和两座配殿。正殿为三清殿,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以及天官、地官、水官、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等的神像。

东配殿为灵官殿,殿内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像,灵宫殿的南面有一座土地庙,供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道教表文。西配殿为玄坛殿,供奉财神爷赵玄坛(赵公明)。

味腴书屋位于三省堂的东侧,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所建道教表文。该处原建有家庙,现分为前后两进。

天师府的后部有灵芝园和百花园,园内有各种花卉草木道教表文。灵芝园的后面还有两组建筑,即敕书阁、纳凉居,旧时为藏经书以及天师们休息之地。

天师府道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道教表文

福建泉州老君岩石像

泉州老君岩石像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下,又称羽仙岩,是全国最大的老君石刻像,也是著名的道教石刻造像道教表文。清源山由右峰、中峰、左峰三峰组成,三峰耸立,逶迤秀丽。山中建有老君岩、清源洞、千手岩等多座佛道教岩洞。1988年,老君岩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是传说中道教中的太上老君,又称太清道德天尊,被尊为道教祖师,是道教三清之一道教表文。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教的经典之作。据《老子内传》记载“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

泉州老君岩于宋代时曾建有庙宇,后明代时庙毁,现仅存老君岩石像一尊道教表文。像前有山门及一条石径,山门由石砌而成,石阶上刻有阴阳八卦图案。

山门前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大字道教表文。入山门,走过一条幽深的石径,就可看到一尊露天石像,即为老君岩石像。泉州老君岩石像刻于宋代,以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雕琢而成。

据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所编《泉州府志》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道教表文。”像高5.1 米,占地55平方米,像中的老子长髯飘飘,一手置于膝上,端坐于悬崖之上,双目平视前方,目光深邃悠远,若有所思,人物造型丰满,线条流畅。

面部表情柔和,慈眉善目,和蔼可亲,雕刻手法独特,柔中带刚道教表文。整座造像与山崖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该石像是我国道教石雕艺术的精品。

泉州当地民间流传有“摸到老君鼻,活到120岁摸到老君眉,活到160 岁”的说法道教表文

福建莆田元妙观

莆田元妙观位于福建省莆田县城内兼济河边道教表文。1996年,元妙观三清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元妙观的前身是“玄妙观”,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后于宋时更名为“天庆观”,元代更名为“玄妙观”道教表文。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更名为元妙观,并沿用至今。

三清殿明间正脊下有题记云“唐贞观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傅建道教表文。”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道观始于祥符,盛于宣政,佛寺或废为神宵玉清宫,未几复旧,今天庆观三殿宏丽,甲于八郡。”

元妙观中轴线上,原来有从南向北有山门、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官殿、艾昌殿等,两侧有东岳庙、西岳殿,五帝庙、五显庙、太师殿、元君殿等,其中三清殿最有价值道教表文。遗憾的是,不少建筑被毁,可仍存有三清殿、宋代山门、清代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和文昌三代祠等。

其中,三清殿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格,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道教表文。明间和次间柱头略有卷杀,斗拱宏大,殿内有二十根大木柱,柱础为覆盆莲花图案,这些均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斗拱和椽檩之间有道教彩绘。三清殿是宋《营造法式》的重要实证,在中国建筑史上有较高的地位。

三清殿的东侧有一个碑园,园中陈列有许多非常宝贵的石碑,其中有宋徽宗撰写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宋孝宗撰写的《赐少傅陈俊卿札碑》和宋方昭撰写的《兴化军祥应庙记碑》,有宋初大文豪王禹俘撰写的《陈仁壁墓碑》道教表文。此外,观中还有著名学者苏东坡、文征明、文天祥等题写的碑刻。

版权声明: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阅读:160次

分类栏目

免费测运程:fuyuntang8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