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佛不灭道!佛教什么都没做为何屡屡被灭,而道教一点事没有?:米泉市道教
佛教跟道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宗教米泉市道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众多的寺庙或者是道观,有着数不清的信徒,可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却出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佛灭道不灭!佛教屡屡遭到统治者的禁止,而道教却一点事也没有,那这又是为何呢?
先来看一下历史上比较大的四次灭佛运动:第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米泉市道教。公元444年,拓跋焘下令,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即出家的佛教徒,如有违反,诛灭满门。公元445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带领数十万人在杏城发动起义,公元446年,拓跋焘亲自领兵平叛,到达长安时,发现一座寺院内藏有大量兵器,拓跋焘怀疑和尚与起义军勾结,进一步推行严苛的废佛政策,诛杀长安城的和尚,焚毁天下所有的佛经佛像,毁灭所有塔院寺庙,仅有少部分和尚得以逃生。
第二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米泉市道教。公元573年,宇文邕召集道士、僧侣、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宇文邕将佛贬为最末,透露出这已经是灭佛的前奏。公元574年,宇文邕不怕死后下地狱的威胁,下诏断佛教,毁经像,罢沙门,并令还民。一时间,北周境内一片“融佛焚经,驱僧破塔”的景象。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坏约4万座寺庙,强迫300万僧人、尼姑还俗。宇文邕灭佛,时间周期长,涉及面广泛,触动深远,成绩十分可观。
展开全文
第三次是唐武宗灭佛米泉市道教。武宗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的唯一方法,即位后便开始了逐步对佛教的整顿。公元842年,唐武宗下令让僧尼中犯罪者跟犯戒者还俗,并没收他们的全部财产,公元844年,唐武宗下令拆毁房屋少于两百间且没有敕额的寺院、兰若和佛堂,敕额即皇帝赐给寺院的匾额,命僧侣尼姑全部还俗。公元845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灭佛运动,所有僧尼全部还俗,摧毁一切寺庙,所有铜像、钟磐等物全部被融掉铸成钱财,这一次灭佛给了佛教沉重打击。
第四次是后周世宗灭佛米泉市道教。公元955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下令废除天下没有敕额的寺院,还俗僧尼26万人,收寺院奴婢15万人,此外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的物品融掉铸钱。
这便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事件米泉市道教,此外还有规模较小的秦始皇对佛教的抑制,唐玄宗时期对佛教的抑制等,虽然北周武帝灭佛时也灭了道,可总的来说,历史上的皇帝大多都比较推崇道教,比如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成祖朱棣、明世宗朱厚熜等等,因此相对于佛教的多灾多难,道教的发展一直比较顺风顺水,那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佛教的多灾多难,最主要还是由佛教自身引起的米泉市道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受到了推广,在佛教鼎盛时期,全国僧侣众多,寺庙众多,寺庙僧侣往往享有免税、田地、奴隶、女婢等特权,许多人都争相出家,使得大量社会财富向寺庙集中,唐武宗灭佛时便有说“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八九”,这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此外,僧侣不用从事劳作生产,不用服兵役,而且拥有大量奴仆,这在人口资源比较紧张的古代社会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跟军事影响是相当坏的,而且有时候僧侣不守戒律、强占田地、鱼肉百姓的行为,更是加重了社会矛盾,物极必反,佛教的发展鼎盛带来的种种弊端也就促成了统治者灭佛的决心米泉市道教。
而道教的安然无恙,则跟道教对国家跟帝王的贡献有着紧密联系米泉市道教。道教追求的是静修内心,长生不老。像静修内心,盛世之时,道士一般都会找偏僻冷清的地方作为自己的修炼之地,不扰民也不想被人打扰,自己劳作,自给自足,有着一种清高的风骨,从身体精神上遭受磨练,达到修炼的目的,而乱世的时候,道士就会出山,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国家安稳、百姓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点与和尚的盛世出山、乱世归隐山林截然相反。
而长生不老,古时候由于认知的限制跟皇权的至高无上,很多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不死之身,永远坐拥江山,所以正好恰好符合帝王们的需求,也有很多术士道士为皇帝炼制丹药,帮助皇帝调养龙体康健米泉市道教。
此外,道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它尊道重德、逍遥洒脱,讲究以柔克刚、天人合一,提倡忠仁孝义,这些都十分符合古代的统治理念,即便是放到现代社会,也依旧适应米泉市道教。
相比于佛教,道教有着更加丰厚正能量的底蕴内涵,对国民的贡献更大,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上佛教屡屡被禁,而道教一直得到弘扬米泉市道教。各位亲爱的读者,对于佛教跟道教,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