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十规之道教源派
《道门十规》明永乐年间嗣汉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制订道教。此书中列述了十方面的规范,关涉到道教的教义与教制、教规等的有现实意义的根本体制问题。
《道门十规》第一规,为“道教源派”,讲的是关于道教的宗派源流道教。
张宇初天师强调道教的“源”,道教是“始自太上三代之前,则黄帝问道广成子,即太上也”道教。太上就是太上老君,是由“道”衍生成“气”,“气”衍生成的神。太上在不同的时代化生为人,降于人世间。黄帝时代的广成子就是太上化身。周文王时代的老子也是太上的化身。“及曰生于殷末,仕于周初,在文王时,为柱下史,迨武王时迁藏室史”。“其所著则道德上下经”,指的是老子留下《道德经》是开创道教的主要经典。这就是道教的“源”,就是起源。承认不承认这个“源”是区别真道教和非道教的主要标准之一。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挂着“道”这个字的民间宗教,例如:“一贯道”、“黄天道”、“先天道”、“太极道”等等。道教和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源”的区别。正宗的道教就是以太上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其次,强调的是道教的“流”道教。所谓“流”就是从源头上发展和变化出来的流派。这些“流”,张宇初将它们区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思想家,用我们今天的区分,称他们为“道家”道教。例如:“关”指的是关尹子,“文”指的是文子,“庄”指的是庄子,“列”指的是列子,“亢”指的是“庚桑子”,“仓”和“柏矩”指的是谁,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这些我们今天都称他们为“道家”,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道家”。
另外一部分则是道教,“迨(dai)我祖天师立教于东汉,葛仙公、许旌阳演派于吴晋,曰教,则有正一、全真之分,曰法,则有清微、灵宝、雷霆之目”道教。葛仙公指的是葛玄,经籍中称他创立了灵宝派。许旌阳指的是许逊,经籍中称他创立了净明道。清微指的是清微派,灵宝指的是灵宝派,雷霆,可能就是神霄派。因为,神霄派是以雷法见长的。在后面的“道教源派”中,还说到:“若祖师之曰正一,许君之曰净明,仙公之曰灵宝,茅君之曰上清,此皆设教之异名,其本皆从太上而授”。
张宇初认为,符箓、经教、斋品、道法和丹药、修炼等等,“或有不同,而源委则一”道教。他们都是从太上的“源”上,流变出来的。所有这些道法或者道术,都应该不离开“太上立教之本,虚无清静无为不言之妙”。
道教源派
始自太上,三代之前,则黄帝问道广成子,即太上也道教。及曰生于殷末,仕于周初,在文王时为柱下史,迨武王时迁藏室史,其所著则道德上、下经,其徒则有关、文、庄、列、亢仓、柏矩之流,其言则修齐、治平、富国、强兵、经世、出世之术,互有之矣。见之太史氏曰:道家者流,精神专一,言广易操,斯可知矣。故所谓先黄老而后六经,甚则以黄老伦于刑名,则为过矣。其曰元始、灵宝,乃混沌之初,玄、元、始三气化生,其本则一。后之阐化,则有祖天师、许真君、葛仙翁、茅真君、诸仙之派。世降之久,不究其源。各尊派系,若祖师之曰“正一”,许君之曰“净明”,仙公之曰“灵宝”,茅君之曰“上清”,此皆设教之异名,其本皆从太上而授。凡符箓、经教,斋品、道法之传,虽传世之久,各尊所闻,增减去取,或有不同,而源委则一。内而修之,则有内外丹之传。其见诸经典者,诸子未尝言之,丹砂药术,其曰修炼止性命神气之说。自秦汉以来,方士竞出,若文成五利之以金石草木,徒杀身取祸,遂世称方术矣。外而施之,则有祷禬祠祝之事。自寇、杜、葛、陆之徒,其说方盛。由后之师匠,增损夸诞,奔竞声利,而世曰异端矣。然二者,太上之初所未彰显,后之不究其本、不探其源者,流而忘返,眩异失同,则去太上立教之本,虚无、清静、无为、不言之妙日远矣。凡习吾道者,必根据经书,探索源流,务归于正,勿为邪说淫辞之所汨,遂乃递相鼓惑,深失祖风。盖经曰:虚无自然、道所从出、真一不二、体性湛然、圆明自足,是开立教之源。以为入道之本,所宜首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