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超度中焚化的纸钱和元宝,是如何送到亡魂手中的
纸钱,又称冥币、楮钱,是祭奠神灵与亡灵的重要祭品。尽管其发源较晚,但一经民众接受,便成为丧葬与祭奠典礼中不可或缺的“明器”,历经千年而不衰。纸钱的使用方式多样,包括瘗埋、吊挂、抛掷、焚烧和升空等。其中,瘗埋源于古代货泉殉葬的习俗,从未中断。唐代张籍《北邙行·薤露》中提到“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窠衔上树”,表明吊挂在树上是常见方式之一。此外,还有抛掷纸钱于水中以“买水”浴尸的习俗,被以为是一种孝行。
然而,纸钱的使用并非毫无争议。王建《寒食行》中“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便对焚烧纸钱的行为提出质疑。至元七年,官方曾下令禁止除纸钱外的其他纸糊祭品,反映出对祭奠用品的规范。
在信奉中,人死后三魂升天,七魄入地,而三尸(彭质、彭倨、彭娇)则化为亡者形象,称为鬼。鬼害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附身,表现出死者生前的行为举止,通常在说完要传达的事情后自行离体;二是夜行撞鬼,表现为精神模糊、急病等症状,虽可缓解但难以根治。
“墓庐”是游魂与野鬼的栖息之地,而纸钱则是慰藉亡魂的重要物品,不管在宗教场所仍是民间祭奠中,纸钱的使用都极为普遍。
《道法会元》指出,在祭奠上界天神时不得使用纸钱,以免亵渎神灵,但中下界鬼神及土地神则可以接受。纸钱的泛起始于汉代,其初衷是匡助亡者破除对世俗财富的执念。《海琼白真人语录》也提到,纸钱仅合用于中下界鬼神,不可用于献祭上界真仙。《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则进一步明确,纸钱有黄白之分,黄色为金钱,供上界仙真使用;白色为银钱,供下界鬼神使用。
自元代以来,冥府逐渐使用与人间类似的纸币,但实在际意义仍在于象征。在道教超度法会中,纸钱和元宝的焚化是常见典礼。很多人好奇这些祭品的去向,实在道教信奉中,有专门的仙人和“神夫力士”负责治理和搬运这些祭品。这些“神夫力士”虽属仙班,但品级较低,仍在修行之中。
神夫力士:地府的搬运使者
“神夫力士”多为生前勇猛刚烈、立功树德之人,死后被地府任命为冥吏。他们听命于城隍,负责搬运纸钱和元宝等祭品。在道教信奉中,这些冥吏不仅在超度典礼中承担重要职责,还在送替人、还受生债等典礼中施展作用。因此,尊重这些冥吏也是道教徒的天职。
在超度典礼中,祭奠“神夫力士”是重要环节。通过祭酒和预备祭品,信众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犒劳。《神夫力士科仪》指出,阳世的劳役与阴间的搬运并无二致,祭奠的目的是让他们更有气力完成任务。在法事中,纸钱元宝会被封条标记,交付亡者,同时禁止其他饿鬼争抢。
这些祭品的终极用途因需求而异,或用于亡者的修行,或用于清算冤亲债主,或交付曹官随愿应化。城隍作为地府的主宰,负责治理这些事务,其威灵公感应天尊的形象深入人心。
城隍宝诰
志心皈命礼
社稷古公,天下正神。铨福国显忠之行,禀赏善罚恶之仁。都邑之主,诸郡随从。所隶十三布政,案判十八真师。庙社万年,恩扶亿劫。设作福作威之权,造注生注死之柄。遇神力以护郢州,遇阴兵而驱夷寇。至灵至圣,乃正乃公。护国保宇佑圣王,威灵公感应天尊。
金钱满载,负运者不惮其劳;
玉册同登,修崇者必获其福。
志心称念火墀运化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纸钱作为传统祭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承载着人们对亡者的怀念与对神灵的敬畏。在道教信奉中,纸钱的使用和治理有着明确的规范与意义,而“神夫力士”则是这一信奉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祭奠与超度,人们不仅慰藉亡魂,也表达对生命、死亡和信奉的深刻理解。金钱满载,负运者不惮其劳;玉册同登,修崇者必获其福。